因为除去文理兼修型特殊组合之外,按文理路线来看:文科生本来就多,参考政治历史都有17万人选,而文科生不太可能去选选物理化学生物技术,所以文科七选三基本就是三选三:政史地,所以地理的17万文科生是保底会有,而同时选理科生大概会在物化生地技中五选三,所以即使只有4万理科生选地理但是加上文科选地理的17万之后也有了21万之多。
外界一直预测的物化人数会在12.5万左右,实际人数并没有网传这么多,目前预估在11万人左右。
物化绑定政策需要三年时间才有结果,这中间的三年:24为物化双选第一年;25年由于换选科风险太高,换的人不多;26年知道物化双选红利时也已选了四门,会有部份换选科,但是人数还是不多。所以25届和24届家长在物化的选择人数上,基本一致,只有27届,物化人数才会暴涨。
物化人数25届和24届相差不大,而且由于25届的高考人数由24年的29.6万增加到31万,所以理科生依然能够和24届享有同样红利,文科生形势依然严峻。
当一门学科,大家都想选的时候,那么大概率就不会有什么红利(就和我们浙江考生都想留在省内一样)
当然也不会吃什么亏,因为人越多,基数越大,也就越公平,学生层次将会趋于正态分布。
试题情境真实,新颖设问,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、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,充分的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。选择题新增3小题题组,减少学生阅读负担,为考生留出更多思考时间。
近年来,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、ECO退化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渐突出。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,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关注国家安全。如第1、2题展示我国海上风电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成就,践行“碳减排”承诺,发挥大国责任。第 5、6题取材我国与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数据,第18、19题取材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,引导学生关注粮食安全、资源安全,树立可持续发展观。
命题关注时代发展,以国际政治经济、党和国家改革政策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、科技前沿等素材为设问情境,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、测评地理学科素养水平的基础上,发挥评价体系价值引领的作用。如第28题通过国家对耕地、林地、草地的质量分等,从中学教学的角度设问,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、决策的科学性;第20、21题城市生活圈建设,反映我国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,通过一直在优化空间结构,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,与第26题巴西土地私有制经济环境下的“虚假城镇化”和“城镇贫困”现象形成鲜明对比,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,固植家国情怀,提高社会责任感。
试题通过学科融合创设问题情境,在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,培育学生思维方法的开放性与创新性。如第7、8题用化学方程式科学呈现喀斯特地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,第24、25题用物理小孔成像设计科学的地理模拟实验,探究太阳直射点空间运动规律,整卷还将时空关系、地理事象特征变化、人地关系数据化,以新颖的情境延伸学生地理思维模式,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,培育学生开放性思维。
试题形式新颖,注重挖掘地理基本概念、基础原理的内涵,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,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如第22、23题以简洁的锋面气旋平面示意图、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图,考查气旋和锋面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。
综合题注重考查基于要素的地理事项时空发展演变,引导学生抓住主导因素,融会贯通学科知识,提炼观点并探究论证。如第26题以巴西社会经济要素为背景,考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,区域资源开发、产业高质量发展演化历程。第27(1)题以青藏高原差异抬升为区域背景,考查物种在时空尺度的分化演变。
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。试题从要素综合、时空综合、区域综合的角度,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,提升学生系统掌握地理知识的水平。如第28题取材青藏高原北部小尺度区域,以区域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图,结合丰富的文字材料为试题情境,层层设问,引导学生探究生态脆弱区植被与水文、地形、气候、土壤、人类活动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。
浙江地理考试面向两种版本教材的学生,知识呈现方式有差异,但地理概念、原理、规律是一致的。如第9~11题都市圈人口密度变化、公共服务聚集、交通网建设等问题,均源于教材,通过生活化情境考查地理主干知识。
试题通过新颖情境和灵活设问,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,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。如第3、4题以地质时期岩石变迁剖面图为背景,考查物种进化演化的基本规律、岩石形成的基础原理。又如第1、2题我国海上风电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发电量占比低的原因等。
2025年1月地理选考卷稳中求变,充足表现立德树人、引导教学、服务选才的考查功能。
面对我国生态、能源、粮食等问题,试题引导学生增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,树立国家安全观念。如1、2题以海上风电产业为情境,促使学生探求保障能源安全的途径;5、6题通过与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比较,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;28题以巴音河流域草地ECO为背景,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视角辩证分析人类活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。
试题紧密联系现实问题,以人地关系为主线,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。如15题通过冰架面积变化,反映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;18、19题以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,探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。
试题全方面覆盖高中地理主干知识,并考查了部分地理工具性知识,凸显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。如17题地形剖面图和地图三要素的判读,通过对地图、图表解读能力的考查,有效夯实基础技能。
试题注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。如26题要求对巴西“河运”“工业竞争力”“城镇化水平”等区域发展问题,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。试题强调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。如27题要求从整体性角度对雅鲁藏布江河谷内“物种数量”“盛行风”“河道变化”等做多元化的分析,实现对该地区气候—地貌—水文—土壤—植被地理系统的综合考查;又如28题“草地质量分等土壤因子评价指标”的选择,需要学生以土壤肥力构成的认知为基础,结合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,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。
试题注重知识、能力、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,选择题中出现一个情境三道题的新组合,减少学生阅读量,增加学生思考时间。试题情境任务的设计,均要求在基础知识和原理掌握的基础上,运用“观察、计算、推导、绘制、分析”等基本技能予以解决,并体现对“人地协调观”“可持续发展”“国家安全”等理念的领悟,充分考查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。如9~11题以“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”为背景,考查学生对“人口迁移、人口容量、城镇空间结构”等知识的迁移能力。
试题多样的情境创设和灵活的设问,体现了以生为本、以情境和任务为基础考查素养的评价要求。整卷试题情境和任务高度统一,引导学生在考试中聚焦情境解读,确保选拔性考试适当深度和难度。这对地理教学具有很好地引领作用,即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真实情境创设,实现深度教学,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,以此来实现地理核心素养落地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早餐车刮花140万豪车,车主只要对方赔15个鸡蛋饼:不想占他便宜,夫妻俩不容易
一眼望不到头!杭州人集体出动!有人排队一小时:挤不进去,根本挤不进去......
“凭什么让我滚出中国!”加入日籍的乒乓球天才张智和,回四川祭祖,遭乡亲强烈
中国快递协会严正声明:反对美方取消对来自中国的低价值进口产品的免税待遇
李在明回应尹锡悦被罢免:总统再次被罢免是韩国史上的悲剧,整个政界都应深刻反省
国际课程OSSD凭什么成为弯道超车首选? 全世界国际课程并非只有A-level、IB和AP!\n...